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新闻中心 -> 法院要闻

【法徽映初心 党员作表率】 行政审判庭“党员示范岗”引领司法为民新风尚

发布时间:2025-09-05 09:14:27


    在卫滨区人民法院,有这样一支审判团队:他们身着法袍,是定分止争的司法裁判者;他们胸佩党徽,是践行初心的共产党员。扎根行政审判一线,他们以对党的忠诚、对法治的信仰,将党员先进性融入每一起案件审理中,用实际行动兑现 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” 的庄严承诺 —— 这就是卫滨法院行政审判庭李惠萍审判团队,一个以 “党员示范岗” 之名,引领司法为民新风尚的先进集体。

    李惠萍,女,中共党员,2003年3月参加工作,现任行政审判庭负责人、一级法官。李惠萍同志身为共产党员,始终立足岗位,认真履职尽责,以满腔热情投入审判工作中,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,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初心和使命。

    一起“民告官”案:牵出三重两难困境一起特殊的 “民告官” 案件:原告王某在棚户区改造项目中,因区某局拆除时不慎导致其房屋严重毁损,且未予赔偿,遂提起行政诉讼,要求该局承担赔偿责任。

    案情看似清晰,却藏着多重棘手难题:安全之困:涉案房屋已属危房,随时可能坍塌,但王某无其他住处、未获赔偿,坚决不愿搬离,人身安全时刻受到威胁;进度之困:棚户区改造是民生工程,王某拒不搬离直接拖慢项目进度,影响片区整体规划的推进;履职之困:区某局的拆除行为大概率会被确认违法,面临败诉风险,且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,还需承担赔偿的压力。若简单判决区某局败诉,不仅可能因该局无力及时兑现赔偿导致王某权益落空,更会让危房隐患持续、改造停滞,最终耗费大量司法与行政资源,陷入 “案结事不了” 的僵局。

    党员亮身份:主动扛起“破局”重任“案件再难,也要找到合法合情合理的解决办法!” 面对这一僵局,“党员示范岗” 负责人、行政审判庭负责人李惠萍主动请缨,接下了这起 “硬骨头” 案件。

    一拿到案卷,李惠萍法官第一时间联系双方当事人,亮明党员身份:“请相信法院,相信我这名党员法官,一定会帮大家找到共赢的出路。” 随后,她迅速组建专项办案小组,明确 “调解优先、实质化解” 的审理思路,要求团队党员克服 “时间紧、任务重” 的困难,确保案件每一步推进都有迹可循、有章可依。

    以烈日下的走访:用“脚底板”摸清实情要化解矛盾,必先摸清症结。那段时间,李惠萍法官带领团队党员,顶着炎炎烈日一次次奔赴涉案房屋现场:丈量房屋毁损范围、查看危房结构隐患、了解棚户区改造整体进度,用 “脚底板” 掌握第一手资料。

    调解室里,他们创新采用 “背对背” 沟通方式,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架起 “连心桥”:

    面对王某,不空谈法条,而是从 “危房随时可能坍塌” 的安全风险切入,耐心倾听其 “要赔偿、要住处” 的真实诉求,纾解其焦虑情绪;面对区某局,既明确指出拆除程序中的违法之处,更引导其从 “管理者” 向 “服务者” 转变,换位思考王某的居住困境,主动寻求解决方案。

    一份“一揽子”方案:实现多方共赢 经过数十次沟通,李惠萍法官敏锐抓住矛盾核心:王某真正需要的不是 “确认违法” 的判决,而是 “有补偿、有安置” 的保障;区某局担心的不仅是 “败诉” 的后果,还有 “及时赔偿” 的财政压力。找准症结后,她多次组织双方 “面对面” 协商,最终拿出一份 “一揽子” 调解方案:

    区某局在政策框架内,为王某争取最大化搬迁补偿与临时安置补助,解决其 “住有所居、失有所补” 的核心需求;王某理解区某局财政实际,同意给予一定赔偿履行宽限期,缓解其资金压力;王某承诺在补偿到位后配合拆除工作,保障棚户区改造顺利推进;法院制作《行政调解书》,对协议内容予以司法确认,赋予法律强制力,让双方权益都有 “定心丸”。

    案结不落幕:延伸服务显担当“王师傅,房屋拆了吗?安置的住处还满意吗?” 调解书履行期届满当天,李惠萍法官和书记员主动电话回访,得知涉案危房已顺利拆除、王某搬进临时安置点、棚户区改造项目如期推进,区某局不仅避免了败诉风险,还借此优化了后续征拆流程,大家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下。这起案件的成功调解,也为卫滨法院行政审判工作提供了 “可复制、可推广” 的 “示范岗模板”—— 此后,更多法官主动借鉴 “实质化解” 思路,将矛盾化解在诉前、解决在基层,让司法服务更有温度、更接地气。

    “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,一个示范岗就是一个标杆。” 李惠萍审判团队用行动诠释了 “党员示范岗” 的意义:它是烈日下的一次实地勘查,是调解室里的一次耐心倾听,是化解矛盾时的一份智慧,更是案结后持续跟进的一份关怀。未来,卫滨区人民法院将继续以 “党员示范岗” 为引领,让法徽在为民服务中闪耀,让党徽在司法一线中生辉,为法治卫滨、幸福卫滨建设贡献更多司法力量!


关闭窗口



Copyright©2025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  豫ICP备12000402号-2